看到一篇北宋的千古奇文《渔樵问对》,惊叹于古人对天道规律的认识竟然如此之深。
以下译文是根据原文和原译文加上自己的理解重新译文的,如有理解不到位之处请体谅本人文笔有限。
前面已发布了两篇内容,点击此链接即可。
看懂这篇《渔樵问对》就能读懂人性利益与为人处世之道!
此篇文章主要是探究如何观察事物规律从而万事运筹帷幄。
渔者谓樵者曰:“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?”樵者曰:“未也。愿闻其方。”渔者曰:“夫所以谓之观物者,非以目观之也,非观之以目,而观之以心也;非观之以心,而观之以理也。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焉,莫不有性焉,莫不有命焉。所以谓之理者,穷之而后可知也;所以谓之性者,尽之而后可知也;所似谓之命者,至之而后可知也。此三知也,天下之真知也,虽圣人无以过之也。而过之者,非所以谓之圣人也。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,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。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,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。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,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。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,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。渔夫告诉樵夫:“你知道如何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之道吗?”樵夫回答:“不知道,非常乐意听您讲解”。渔夫回答:“我所说的观察,并非是用眼睛,而是用心,也不是说观察心,而是研究这里面的道理和规律。天下的事物皆有规律,皆有本性,皆有命运。所谓的规律,深入探究才能知道。事物的本性要尽数了解后才能知道。所以事物的命运要到达终点后才能知道。了解这三点才算真正知道天下。圣人没有这些过失,不然也不会叫做圣人。开明的人能鉴别事物下的本质,虽然能鉴别事物本质,但也并非向水一样适应万物的形态。虽然有鉴别的能力,却不能像圣人一样适应万物的性情。圣人之所以能适应万物性情是因为他们会通过万物观照己身。所以谓之反观者,不以我观物也。不以我观物者,以物观物之谓也。又安有我于其间哉?是知我亦人也,人亦我也。我与人皆物也。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,其目无所不观矣。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,其耳无所不听矣。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,其口无所不言矣。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,其心无所不谋矣。天下之观,其于见也,不亦广乎?天下之听,其于闻也,不亦远乎?天下之言,其于论也,不亦高乎?天下之谋,其于乐也,不亦大乎?夫其见至广,其闻至远,其论至高,其乐至大,能为至广、至远、至高、至大之事,而中无一为焉,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?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,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。之所以能观照己身,是因为他们从不以自身的角度出发,而是从事物本身出发,又怎会有我在其之中呢?因为知道我跟每个人都一样,每个人也都跟我一样。这样我与他人都成了事物的本身。通过天下人所看见的来增长自己的见识,这样就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。通过大家所听到的,当成自己所听到的,就没有什么是听不到的。通过大家的所讲的言语来扩充自己的言谈,这样就没有什么话是不会说的。通过大家的心思来洞察自己的心思,这样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谋划的。天下所有能见到的都见到了,还不广阔吗?天下能听到的话都听到了,还不长远吗?天下能说的话都谈论过了,还不高见吗?天下的谋略都成了爱好,还不够大吗?眼界宽阔、见识长远,言论高见、爱好广泛。在这些广阔,长远,高见,广泛的事情中没有一事是不能作为的,岂不是可以叫做智慧极高的人?非我一人说智慧极高,而是天下人都这么说。非唯一时之天下渭之至神至圣者乎,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已。”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这么智慧极高,而是天下千千万万的前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呀。
超过这样的境界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了。
樵者问渔者曰:“子以何道而得鱼?”曰:“吾以六物具而得鱼。”曰:“六物具也,岂由天乎?”曰:“具六物而得鱼者,人也。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,非人也。”樵者未达,请问其方。樵夫问渔夫:“你是用什么方法钓到鱼的?”
渔夫回答:“需要准备六种工具才能得到鱼”。
樵夫说:“六种工具都有了,还用靠天吗?”
渔夫说:“准备好六种工具而得到鱼,是靠人。
因为有这六种工具而得到鱼的人,靠的不是人。”
樵夫未能理解,请教这其中的方法。
渔者曰:“六物者,竿也,纶也,浮也,沉也,钩也,饵也。一不具,则鱼不可得。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,非人也。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,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。是知具六物者,人也。得鱼与不得鱼,天也。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,非天也,人也。”渔夫说:“这六种工具分别是,鱼竿、丝线、浮标、鱼坠、鱼钩和鱼饵,少一样都钓不到鱼。但有这六种工具还钓不到鱼,就不是人力可控了。
也有六种工具都有还钓不到鱼的人,但没有工具能钓到鱼的人却没有。
所以知道需要准备工具的人是在于人,能不能钓到鱼是在于天。
没有准备工具而钓不到鱼的人是在于人自身原因,而不是天的问题。
图片
善于观察万物规律的人主要是具备三个要点:规律、本性、命运。
先说说规律,比如地域特征、气候特征、文化特征生活习性特征,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。
了解本性: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,了解的物种本性越多,越能寻找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性,这也是规律的一种。
命运: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走向,主要是指因果之间的关联性,会受到多个纬度的不同因素影响。
比如生长南方的橘子和北方的枳,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结果。(命运)
导致这个结果是因为橘子树自身生长环境与外部生存环境不匹配。(本性)
南方适合种橘子,所以南方人比起北方人更喜欢吃橘子。(规律)
表面上看枳的命运是因为种植地域改变所导致(现象)
实际问题来了:南方的橘子为什么要放在北方生长?
因为种树的人认为橘子在北方能产生经济效益。
可种树的人不了解橘子树生存的本性,不了解橘子树结果的规律,自然在北方种不出橘子。(本质)
可能有人会说:“可只有在北方种了橘子树才会知道橘子树只能在南方生存。”
只能回答,北方没有橘子不就是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吗?
所以才说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,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。
想要了解天下万物,只需要做到多看、多听、多聊,多思考就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了。
因为智慧就来自身边的每个人。
每个人眼界、言论、话题、心思都能为己所用,想别人所想,及人所及,自然就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。
当了解的事物本性足够多时,自然就会知道每个物种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下的结果,所以能够做到运筹帷幄。
就像在南方种橘子,虽然符合橘子的生长之道。(基本条件)
即便细心栽种浇灌施肥(尽人事)
可橘子收成好不好,果实甜不甜却不是人所能决定的(听天命)
去北方种橘子却不了解橘子树的本性以及橘子树生长的规律,就会失败。
这里引申出一个题外话,如果模拟南方生存环境种橘子能长出橘子吗?
可以,但为什么没人种呢?这里就有一个文化特征和经济属性的问题。
北方人吃当地水果较多(文化特性),那么相对于当地水果而言,橘子的市场小。
在北方模拟南方的种植条件投入成本高,经济效益低,所以没人干这个事情。(经济属性)
可是有一个例外,那就是草莓。
草莓虽然北方的比较出名,但南方也能生长,所以它的市场效应比橘子高。
以前草莓都是夏天的季节才有,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冬季才有的水果,这是因为经济效益的问题。
因为夏天的草莓保质期短不方便运输,所以冬日的大棚草莓应运而生。
又加上草莓本身的溢价高,有利可图,所以在南方种植大棚草莓能成功。
这就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物种因不同的特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杠杆网站.在线配资交易网址.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